手机版 CBB资讯网-前沿科技门户站

登录 注册 退出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技

杜江涛:实业与公益不可切割,要有心有为

时间:2023-03-22 18:16|来源:|作者:小编|点击:

  无公益,不长江。“公益”被视为长江商学院极为重要的基因,也是长江商学院入学的第一门课。12月17日,长江商学院第八届长江公益奖举行了线上颁奖典礼,播撒公益大爱,褒奖弘扬正能量。直播现场揭晓了八大长江公益奖项,君正集团董事局主席、竹翠兰香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杜江涛先生因其在教育公益上二十余年的持续付出,荣获“年度公益影响力人物”奖项。

  据介绍,此次公益奖共计收到候选公益人物85个申请,候选公益项目65个,官微进行了14次展播。最终由长江商学院公益委员会、学院代表和社会公益界代表共同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初评、复评后,最终评选出结果。对于中国企业家和商人而言,长江商学院就是商界的“黄埔军校”,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学员都是中国经济鳌头争艳的佼佼者。此次杜江涛能荣获“年度公益影响力人物”,从众多企业家中脱颖而出,更加印证了杜江涛在教育公益路上的“道远益坚”。

  以公益扶智强基 教育捐助是长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捐赠教育事业既是公益,更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长期投资。抓教育谋教育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希望通过我们的捐赠,推动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为乌海市和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培养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杜江涛表示。

  杜江涛的公益事业,几乎均与教育息息相关:2001年,在母校乌海市第一中学设立“竹翠兰香奖助学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奖励优秀学生;2009年,为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一小学独资捐赠建设了互联网教学中心;2020年,以竹翠兰香公益基金会的名义为其大学及研究生母校北京理工大学捐赠8亿元人民币,捐赠的全部财产和收益归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所有;2021年,为家乡母校乌海市一中捐赠3.5亿元人民币。

  杜江涛之所以把公益事业倾斜于教育,也与其成长经历相关。1969年,杜江涛出生于内蒙古乌海,母亲曾就职于乌海一中,家中兄弟姐妹也都曾在乌海一中就读。在家中的三个大学生中,杜江涛是成绩最好的那个,不仅以区域理科第二的成绩顺利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在大学期间更是通过七年的努力,取得了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 这座城市里面有着非常丰厚的矿产资源,其中光是焦煤储量就占据了内蒙古的60%。但老工业的发展难以支撑城市的不断扩张,这也导致乌海成为内蒙古发展落后的盟市之一,许多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发展,当地人才持续外流,像杜江涛这样选择回家乡发展的高学历人才少之又少。杜江涛深刻地意识到,家乡经济要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相较于其他城市,乌海的师资力量薄弱,尚在创业初期的杜江涛感怀家乡学子不易,于2001年便设立了“竹翠兰香教育基金”,一是希望能以实际行动促进家乡的教育事业,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家乡培养更多的人才;二是感恩母校,向其母亲一样的人民教师致敬,期望能见证故乡与母校更辉煌的未来。

  “人才是国家的未来。”杜江涛坚信,教育是项长跑,不能一蹴而就。“十三五”时期,教育就一直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扶智”、“扶志”打开的是农村孩子希望的大门,能成就、改变他们的一生。

  教育之外,杜江涛带领君正集团也积极参与抗疫救灾等公益行动中,不但在内蒙古的多个贫困地区联合出资进行扶贫,还多次参与汶川、玉树地震,黄河水灾、新冠疫情等灾害救助应急行动。

  实业与公益不可切割,要有心有为

  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主动将自身发展与公益相融共生,探索可持续发展思路:通过发展实业,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带动区域教育和经济,发挥社会价值;以公益培育更多的教育及科技人才,实现人才复利效应,反哺实业和地区。

  杜江涛认为,企业发展最终目标是创造商业和社会价值,实业与公益不可切割。新时代呼唤企业肩负起时代责任,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社会和民众对于勇于担当的企业也会给予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这不是舍与得的对立问题,是共向共生的一种担当。

  2003年,杜江涛成立了君正集团,经过近二十年的运营发展,分别在乌海市和鄂尔多斯市建成了两个国内最为完整的“煤-电-氯碱化工”和“煤-电-特色冶金”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基地,同时带动周边产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每年会为当地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缓解了地方就业压力,持续改善区域群众生活水平。目前,君正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7000余名职工的全国化工500强企业。

  杜江涛表示,公益的事情,是企业创始人的第一责任,是源自骨子里的善良。没有公益爱心的企业,是没有精神力量的,“有心”比有实力更珍贵。2021年,一向低调的鸿星尔克火爆出圈,正是因为企业的发展困境与其公益捐赠形成鲜明的反差,企业的深明大义和勇于担当引发全民共鸣,也化解了彼时的企业危机;白象方便面之所以能成为“国货之光”,不仅因其创始人姚忠良坚持公益,用骨气撑起民族品牌的形象,更因至今仍有三分之一的白象员工是残疾人。

  在杜江涛眼里,公益不是一时兴起,是值得坚持、传承和持续投入的大事情。要做明白这件“大事情”,首要的是看清大方向,坚定的去投入,做扎实,时间一定会给予最好的回报,这就是公益有为。

  “君子之欲有为於天下,莫重乎其始进也。” 在杜江涛的掌舵下,君正集团每一步都心无旁骛,做好实业,做实公益。从2003年乌达冶炼10万吨硅铁项目奠基,到2011年君正集团挂牌上市,再到2022年绿色低碳环保可降解塑料循环产业项目开工,君正集团已成长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60户重点企业。截至2021年末,君正集团资产总额为360.92亿元,业务范围涵盖能源化工、化工物流等领域。

  公益是多方共建共赢的大事,值得做下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新时代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对于增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内蒙古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形成了蜿蜒向上的高质量发展曲线。作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君正集团在杜江涛的带领下,依托当地和周边资源优势,以“煤—电—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作为企业的主导方向,进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深耕能源化工主业,多驾马车齐头并进,成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范本。

  实业发展的未来是人才和科技。杜江涛认为,实业要转型升级迎合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求,靠的是知识、科技和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有研发作支撑,越往深走,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就越迫切。而这种人才和科技的需求,可以通过公益补强:以教育捐赠,提升乌海教育质量,培养大量人才;以高薪福利,吸引本土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回流,助力家乡建设。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乌海市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每年都在加码高学历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

  杜江涛对教育以及人才的注重,在君正集团内部早已司空见惯。在集团内,他要求全面建设学习型组织,构建“两院四中心一学校”组织体系,形成以业绩评价、能力评估为基础,动态性、竞争性相结合的价值分配体系,不遗余力培养、选拔人才,打造人才培养基地,拓宽职工职业发展通道。

  所谓的“两院四中心一学校”,其中,管理研修院以专业管理知识普及、综合管理能力提升为培养目标,重点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储备人才,连续7年组织专业管理序列评定,选拔各级优秀管理人才262人;技术研修院以工程技术理论知识普及、专业技能提升为培养目标,连续10年开展工程技术序列评定,550人取得内部技术职称;企业培训中心培训一线岗位职工,结合岗位技能评定,职工技能等级与工资挂钩,动态调整。2012年至今,每年参与岗位技能评定人员2500余人次,通过职业培训学校重点开展新职工入职教育,帮助新职工尽快适应新岗位。从新入职的“小白”到技术、管理人才,君正集团广大职工在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实现人生价值和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把事情做扎实,做到位,大概可以总结成杜江涛最朴素的成功经验。对于未来,杜江涛表示,将带领君正集团继续做好实业领域深耕,扎根区域发展,培养并引导新一代年轻人灌溉西部热土,让大西部的经济发展真正的枝繁叶茂。


Copyright © 2002-2023 CBB资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13026531号 文章出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xtworld2022@126.com